拾遗补缺 践行普惠 湖北小贷商业模式各具特色
发布时间:2017-07-12 点击率:3387
受经济环境影响,近年来小贷公司发展形势严峻,但各地区仍有不少小贷公司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践行普惠、服务“三农”与“小微”的路上探索出一批优秀的小贷商业模式。
当然,湖北也不例外。
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湖北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位居全国前列。湖北的小贷公司也在积极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既深入偏远县域,解决“三农”金融资源欠缺难题,又为本地区产业链中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发挥小贷公司拾遗补缺的作用。
据湖北省小贷协会秘书长靳红旗介绍,截至今年3月,湖北省已有小额贷款公司414家,贷款余额达到450.38亿元。
“链”上金融 深入产业服务小微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传统的小贷模式越做越难,小贷公司也在力争求新求变,在供应链金融、投资、股债联动等方向进行积极探索,向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
供应链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可达到15万亿元左右。小贷公司在供应链金融中可发挥股东行业资源优势,通过相对灵活的经营机制,调整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贷款产品。
在湖北,因具有集团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客户优势,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众多背靠企业集团的小贷公司首选的业务创新与服务转型的突破点,如楚天小贷、福星小贷、华创小贷、铁投小贷、长江小贷等等。
在供应链业务上,据楚天小贷总经理韦奇志介绍,楚天小贷推出了楚天供应贷、楚天仓单宝、楚天订单宝产品。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供应链及小微贷款80笔,金额共计3000万元。
福星小贷主动深入到集团15家子公司的产、供、销客户中,寻求优质贷款客户,以其应收或应付款作为质押,发放小额短期周转贷款。
据了解,华创小贷2015年开始着力向供应链金融转型,公司曾与中百集团、贝壳数据公司共同推出移动互联网小微金融产品“融e贷”。
不仅是提供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在调研中记者发现,湖北的小贷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模式,比如“供应链融资+联保业务”以及“供应链+股权投入”等等。
融资有道 多管齐下突破资金瓶颈
事实上,相比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小贷公司融入资金的渠道非常有限。近年来,在以往传统的银行融资和股东投资两大融资渠道的基础上,监管部门逐步放开了小贷公司上市、发行ABS与金融债的门槛。
湖北省小贷协会、小贷公司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在外部融资上主动作为,通过探索与创新,把融资之路越走越宽。
2014年,湖北省政府金融办制定了《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发行私募债券业务指引(试行)》,正式启动小额贷款公司发行私募债试点。同年,楚天小贷通过武汉金交所发行了千万规模的私募债。
另外,联丰小贷也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据透露,楚天小贷目前已通过严格审计,即将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为推动省内小贷公司创新化、多元化融资,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湖北省小贷协会与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分公司、中信证券湖北分公司、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香港多层次资本市场联盟、武汉仲裁委员会、有利网等10家机构陆续达成战略合作,延伸自身服务职能,在融资增信、金融咨询等领域为湖北小贷公司搭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打铁还须自身硬。对于小贷公司而言,改善资金困境除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外,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的建设。韦奇志认为,小贷公司是实实在在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公司,其金融属性不可否认。从事金融行业,必须尊重行业规律,必须具备有自身特色的信贷文化、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风控体系、专业的团队等要素。
强化风控 建章立制完善顶层设计
湖北的小贷公司面临着两极分化的问题,一部分背靠集团、主动适应经济与行业发展新趋势,调整自身经营方向的小贷公司经营情况相对良好,而一批小贷公司在经济周期影响下,因资金链断裂、放贷规模萎缩等经营困境逐步退出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波动促使小贷公司行业大浪淘沙、更新换代,是行业实现自我提升与迭代升级的必经之路。
韦奇志对小贷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只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解决,小贷公司就有其良好的发展空间。正如福星小贷总经理马圣文所言:“小额贷款公司只有弥补市场服务空白,才有生存空间。”
在华创小贷副总经理肖刚看来,面临各种各样的行业困难,小贷行业要形成联动合力,建立业务联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
当前,经营难度的加大对于小贷公司风控而言是个巨大挑战。整体来看,湖北小贷行业的风险外溢小,这得益于湖北小贷公司坚持以风控管理为核心,将合规经营与风险防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章立制是风险管理得以有效开展并推进的前提。福星小贷陆续完善修订了“贷款管理工作流程”“财务管理办法”“内控管理办法”“印章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规章,为本公司依法合规正常运营防范经营风险奠定了基础。
楚天小贷在风险防控上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了自上而下、协作防控、相互制衡的内控体系;搭建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改革优化授信管理体制,前移风险控制关口,提升了授信审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强化了事前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