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资讯  
佛山三水“政银保”:8年探索锻造农民融资的“金钥匙”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魏英 陈小波 邓妍    发布时间:2016-08-15    点击数:3475次

       作为全国首创的合作农业贷款模式,三水“政银保”累计贷款金额超9亿元,5000余农户受益。


       从7月起,佛山三水“政银保”再次发放惠民礼包,原来由农户承担的贷款本金1%的保费也由政府承担,再次为农民减负。而明年,三水区将研究出台第四份“政银保”文件,进一步探索完善运作机制。


       作为国内首例通过保监会审批推出的合作农业贷款模式,三水区“政银保”合作贷款模式已历经8年多实践,通过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随贷随还等措施成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金钥匙”。


       据悉,通过区级财政投入作为担保资金、银行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保险的合作农业贷款运作模式,三水“政银保”贷款额逐年增加,累计金额超9亿元,5000余农户受益。区级财政以850万元保费补贴撬动9亿金融资本,资金撬动效应高达百倍,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显著放大,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


全国首创

三方共赢打造合作农业贷款新模式


       作为国内首例通过保监会审批推出的合作农业贷款模式,三水“政银保”从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累计共发放“政银保”农业合作贷款5000多笔,金额超过9亿元。


       回溯到2009年,“政银保”可以说是逼出来的变革。“当时三水农业连续两年遭受了自然灾害的重创,救灾复产急需资金。”三水区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府财政有限,农民又急需资金的现实逼迫下,“政银保”政策应运而生。


       而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农民的资产因制度桎梏难以成为抵押物,失去了从银行进行抵押贷款的条件。因此,从银行最青睐的贷款方式看,农民真是“借钱无门”。加上三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金融等产业要素支撑,农民具有潜在的融资需求。


       “政银保的制度设计就是要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上述负责人告诉笔者,“政银保”免抵押、免担保就是针对农民融资碰到的现实难题制定的。在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合力之下,“政银保”开始与三水农业进行“亲密接触”。“银行是关键,只有银行的水龙头能打开,政银保才能真正发挥效应。”上述负责人介绍,在制度设计中,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在银行开设账户存入固定担保资金,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保证贷款农户的信息准确率,从而让银行放心。“前有政府,后有保险公司,银行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启动“政银保”以来,三水充分发挥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优势,实施区级财政投入作为担保资金、银行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保险的合作农业贷款模式,贷款额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流向“三农”领域。按照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三水发放“政银保”农业合作贷款610笔,金额11074万元,分别比2015年同期增长9.9%和8.5%。


       此外,“政银保”被列为2015年全省农村普惠金融推广“八大行动计划”之一。佛山市从今年开始全面推广“政银保”经验做法。


       据农信社、保险公司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三水累计贷款逾期率1.01%,其中今年上半年逾期率0%,远低于银行同类型贷款的逾期率,政府担保资金至今没有赔付情况出现。此外,截止至2015年12月底,保险公司累计理赔600多万元,综合赔付率46.84%。由此可见,三水“政银保”已经达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农户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银行的逾期率低、风险低,保险公司的综合赔付率低。


不忘初心

坚守普惠金融之路


       相比其他领域的银行贷款,三水“政银保”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惠普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上述负责人看来,三水“政银保”不忘初心的“普惠性”原则正是其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也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很多面向农业领域的金融政策都是锦上添花的多,崇尚高大上项目的融资,而我们更专注于当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时给予‘救命钱、救急钱’,给农民雪中送炭。”


       数字或许更为直观的体现“雪中送炭”。9亿贷款额累计5000多笔,平均18万至20万一笔。其中90%以上的贷款主体为个体农户,这种小额贷款方便了农民们“江湖救急”。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动态调节机制,2016年7月开始,三水对“政银保”的贷款利率、保费(担保费)等都进行了调整,“政银保”的保险保费2%(担保费)将完全由政府承担。而具体的贷款利率也进行了调整,从事农业种养、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农业生产性行业的贷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最高10%;从事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流通、农业服务性行业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最高20%。


       尽管如此,上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对于贷款农户而言,这一政策调整让“政银保”贷款成本不升反降。对农户而言,按现有基准利率上浮10%,增加了贷款本金的0.435%利息,而保费减少了贷款本金的1%,农户贷款实际负担降低了贷款本金的0.565%。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适当提高利率,大大提高了银行放贷积极性和服务效率,让农户贷得更多、贷得更快。


       40岁的钱景山从事水产养殖近20年,如今鱼塘面积300余亩,黄骨鱼年产量60万斤。去年,他通过“政银保”贷款50万元购买饲料。“以前没有现金就要和饲料商赊账,每袋饲料要贵5块钱。通过‘政银保’,每年光是饲料支出就可以节省10来万。”钱景山表示,节省下来的钱扣除银行利息,自己还有钱赚。通过“政银保”贷款支持,钱景山自身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去年更联结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贷款金额增至145万元。


       经过8年的实践,“政银保”正在不断地以创新和改进来适应新形势。上述负责人表示,三水区“政银保”运行8年来,以3年为一个周期先后出台了3份文件,优化调整不少于10个方面。今年,在市的大力支持下,三水区将继续做大“政银保”的蛋糕,年度贷款额度目标提高到2.2亿元以上,让更多农户获得金融资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去年,三水区“政银保”办公室深入各镇(街道)农村调查选点,每个镇(街道)选择有代表性的6至8户作为联系户,全区共选择43户,对这些联系户定期跟踪他们使用贷款以及生产经营状况。统计数字显示,43户联系户生产规模普遍扩大,经营效益较好,平均每户种养总收入为467.1万元,纯收入为54.3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和36.1%。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党国英:

三水“政银保”创新有推广意义


       三水区推进“政银保”工作能取得良好成绩,符合经济规律。


       第一,通过政府介入,将较大范围的农业经济活动一并纳入风险分摊机制,使平均风险大幅度降低,使得保险公司能够对农业生产的经营活动提供保险。这是一种创新。


       第二,这项工作使政府支农工作更加务实。从具体的工作程序看,对农户及农业企业的监督,不再是银行一家的事情,政府与保险公司也进入了实际服务领域,有利于农户及农业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政府的资金在这个机制下受到了市场关系的影响,有利于避免政府资金使用中的“拍脑门子”现象。


       第三,“政银保”提高了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有限的资金大幅度撬动了银行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使进入农业的资金规模远远大于政府的资金规模。


       从以往农村金融实践看,虽然银行会对农户及农业企业提供贷款,但顾虑比较多。保险公司则通常不会给银行信贷安全提供保险。三水区将银行、政府、保险公司几方面的风险及收益做了合理安排,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合作系统,其中,政府方面将本来“无偿”发放的支农资金与“有偿”的信贷资金运作结合起来,起到了某种有限兜底的作用,这是整个机制运转起来的关键所在。


       我看这个机制在全国应该有普及意义,希望三水区借助“政银保”等改革措施,稳定有序地向发展势头良好的农民合作社输入资金、人才,逐步将合作社做大、做强,为中国建立新型有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做出贡献。


来源:南方日报